一:美国终止小额免税政策广源优配,全球供应链“雪上加霜”
凌晨,美国政府正式宣布终止针对中国小额包裹的免税政策。这一政策的调整看似针对跨境电商,实则波及范围远超预期。根据美国海关数据,此前价值800美元以下的包裹可免关税进入美国,但新政实施后,所有来自中国的商品无论货值大小均需缴纳额外税费。这一决定直接导致亚马逊、速卖通等平台的物流成本激增,部分商品价格翻倍,消费者抱怨发货时间从一周延长至一个月以上。
更深远的影响体现在供应链层面。美国零售商沃尔玛和塔吉特此前已向白宫发出警告:若贸易战持续,5月中旬的库存补充将面临“断档”,货架可能“空空如也”。堪萨斯州的老牌节日装饰供应商格森公司对此深有体会——该公司半数产品依赖中国制造,目前250个集装箱的货物滞留港口,总裁吉姆·格森直言:“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,时间紧迫到以小时计算。”而航运咨询公司韦斯普奇海事预测,若贸易战缓和导致订单激增,美国港口将因运力不足陷入“延误与拥堵的恶性循环”。
二:人民币汇率单日飙升662点,市场押注中国政策工具箱
几乎在同一时间,离岸人民币汇率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逆转。从7.28到7.21广源优配,人民币单日大涨662点,创下2025年以来的最大涨幅。这一波动不仅收复了此前因关税担忧导致的贬值缺口,更让市场对中国的货币政策产生新期待。分析人士指出,汇率强势减轻了央行降息压力,为后续刺激经济腾挪出空间。
汇率的剧烈波动与资本市场的躁动形成共振。当日港股恒生指数突破22000点,日经指数同步上扬,富时A50期货涨幅超过3%。一位香港投行交易员描述:“市场仿佛在赌一个剧本——人民币升值缓解输入性通胀,中国资产将成避险港湾。”不过,这种乐观情绪背后仍存隐忧:A股因假期休市未能同步反应,且上证指数3300点附近的“套牢盘”压力犹存,节后走势仍需警惕“高开低走”的历史重演。
三:中美谈判“隔空喊话”,加州打响反关税第一枪
在这场博弈中,外交辞令与实际行动的错位愈发明显。美方通过非正式渠道向中国传递重启谈判的意愿,中方回应“正在评估”。消息一出,离岸人民币应声上涨300点,恒生科技指数飙升3%,金价反弹。然而,双方立场的鸿沟依然清晰:美方要求中方扩大半导体采购、降低汽车关税,而中方坚持“加征关税必须全部取消”。
耐人寻味的是,美国内部并非铁板一块。加利福尼亚州长加文·纽森在5月2日接受《日经亚洲》采访时,公开批评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让加州损失数十亿美元。他强调:“加州将继续对中国敞开贸易大门,全球贸易不是零和博弈。”作为美国经济第一强州,加州的“反水”具有象征意义——该州2024年GDP已超越日本,其科技公司与亚洲供应链深度绑定,纽森甚至发起法律诉讼,成为首个起诉联邦政府关税政策的州。
四:全球股市“狂欢”背后,衰退阴影若隐若现
当A股投资者还在享受五一假期时,全球资本市场已开启狂欢模式。美股收复月初跌幅,德国DAX指数创历史新高,亚太股市集体飘红。这种乐观情绪部分源于市场对中美谈判的期待,但更深层逻辑在于资本对“滞胀”的恐惧——美国一季度GDP意外缩水0.3%,核心PCE物价指数归零,小非农就业仅增6.2万人,这些数据暗示经济可能从“过热”滑向“衰退”。
国际投行的模型显示,若贸易战持续至年底,美国陷入衰退的概率将升至50%。而供应链中断导致的通胀压力同样不容小觑:沃尔玛预计部分中国商品价格将翻倍,这与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暴跌形成恶性循环。正如彭博社评论:“关税大棒挥向中国时广源优配,美国民众的生活已被瞄准。
益通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